close
本篇文章引用至此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hahaha945/10293885

「要出國喔,留學嗎?」「去玩?玩ㄧ年?」「為什麼不開始工作?」「家人同意嗎?」這是許多朋友聽到我要去打工旅遊後,第ㄧ時間最常脫口而出的幾個問題。幾番寅夜深思後,在此一倂答覆。

對一個研究所唸了三年半,再當完ㄧ年兵的有為青年來說,接下來,就業、成家,似乎是最符合社會期待的進程。

跟多數人一樣,從小便生活在社會規範下,我的人生早有人「幫忙」安排好了,幾點上床睡覺,什麼階段做什麼事。不過說實話,要求一個連九九乘法都會背錯的小孩去思考他的「人生」,一定比9*8=76要難多了。

及至我有意識的開始思考這類問題,才發現我似乎能預見30、40歲的我在幹麻。倒也沒什麼不好,就像觀賞著已經看過的一部電影,每個關鍵下一秒前都能深呼吸,少了對未知的不安、失措。

但是,這是我想要的嗎?我從來都沒問過自己這個問題。是不是也因此而錯過了若干偶遇而深刻的驚喜?

還有,一直以來都是「定居」,生活中的許多事都進入了一而再的循環和重複。在城市地底交換一張又一張移動中沒有表情的面具;晚間七點半「少女的祈禱」準時在街尾由遠而近響起……。少了變化的可能性,日子被捲進運轉中的洗衣機,洗清,脫水,洗清,脫水。思緒沾滿棉屑全濡溼糾結。舉目所及,這個世界被圍牆高樓、電視方框包圍,只剩崎嶇畸零的天空,汽機聲廢氣,和晚間新聞裡不斷重播的渣滓訊息。

「gap year」一詞,源於歐美地區。gap的原意是縫隙、間隙。西方年輕人在某個求學階段告一段落,或人生遭遇瓶頸時,會暫時停下,給自己一些時間到陌生國度走走看看,藉以開拓視野並豐富生命經驗。

這樣的文化又間接衍生出「背包客」(backpacker)此一族類。以「族」稱之,是因為這類人似乎都有些相似的特質。單從「客」字推斷,「定居」不會是他們慣常的生活模式。也許是對現狀無法滿足,於是甘願一次次踩著孤獨而堅定的游牧步伐轉徙流離。

在台灣街頭,我看過一些非亞裔的背包客。金髮深鼻外,最顯眼的就是背上都背著大背包,所有家當all in one,一手拿著地圖用破中文配合手語向人問路。ㄧ個個上身微向前傾的身影,讓人好奇為什麼他們總是勇於隻身走闖異地。

我很想走出去,看看其他地方、其他文化的人們如何過生活。我更好奇一旦跨過熟悉的生活常軌之後,迎面而來的會是什麼。

有朋友「奉勸」我,年紀不小了,應儘早為就業做打算。不知為何,總覺得我的人生並沒有非得如何如何不可。只想用我自己的書寫方式記下每一道軌跡的陰晴、觸動。

如果允許我一段時間,不長不短就一年吧,將這段空白硬插入被排定的人生行事曆之中。把破英文和地圖塞進背包,一路往南跨過赤道和數個時區到達地球另一端。去遇不同的人,聽不同的話,呼吸不同的空氣,眺望不同的風景。過過夏天的聖誕節,體驗以「sky」為名的失速下墜。

沒人說該怎麼走,累了便就地停留。旅費用完打工賺,賺夠了再繼續下一站。循著只有我理解的定位系統去經歷一回生命的地理大發現。

那麼,一年後,也許我能告訴你,背包客是不是都遺傳流浪、冒險的基因?南十字星是不是比北極星耀眼?還有,這個世界可以有多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很多人在得知我要出國後,第一個想到的真的都是「要去讀書喔!」
在經過解釋後,大伙都會覺得我很有勇氣(可能覺得我已經這麼老了...),還可以放下現在的一切,出國去“混”2年
其實並不是我很有勇氣,只是真的很想出去看看在不一樣的天空下,自己到底能活的多精彩......
還有人會問,不會怕嗎?什麼事都不是很確定的感覺......
但也就是這種未知的感覺,才讓我更有期待,永遠不知道有什麼新鮮事在等著我......
總之,生命會自己找尋出口的,所以想做什麼就去做唄!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滴......


ps.寫這篇文章的人是之前6月份去參加紐西蘭派對所認識的,隔天就要出發的人,當天下午居然連行李都還沒整理,所以還提前離開趕回去整理行李,真是夠屌ㄚ...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6609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